globalchange
项目编号: 41175129
项目名称: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人为热排放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作者: 王勤耕
承担单位: 南京大学
批准年: 2011
开始日期: 2012-01-01
结束日期: 2015-12-31
资助金额: CNY700000
资助来源: 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国家: 中国
语种: 中文
特色学科分类: D0512
中文关键词: 城市热岛,城市气候与环境,人为热排放,长三角城市群
英文关键词: anthropogenic heat ; climate change ; emission inventory ; energy consumption ; urban heat island
中文摘要: 随着人为热排放量的迅速增加,深入认识其排放规律及演变趋势,并构建具有高时空分辨率的排放清单,对于研究其气候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由上而下”的技术路线,基于最新的统计资料,结合物质流分析、实地调查等多种手段,首先针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人为热排放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研究范围延伸到全国及全球尺度,从而对多尺度的人为热排放特征提供了较全面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地区人为热的排放总量为1.4E19 J/yr,其中工业、交通、建筑、新陈代谢分别占75.1%、12.5%、9.9%和2.5%。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和南京五个城市的人为热排放量占总量的71%。长三角人为热年均通量为5.3 W/m2,大部分地区介于5-30 W/m2,城市高值区一般介于20-70 W/m2。中国大陆的人为热排放总量为1.2×1020 J/yr,平均排放强度为0.4 W/m2。煤炭和电力对人为热排放贡献最高,占总排放量的74%。不同地区差异明显,东部的排放强度在0.5–20 W/m2,西部在0–0.05 W/m2。典型城市建成区人为热的排放强度一般介于20–100 W/m2之间,远高于区域平均值。全球人为热排放总量从1965年的1.6E20 J/yr增长到2013年5.3E20 J/yr,相应地,陆地平均排放强度从0.033 W/m2增加到0.11 W/m2。化石燃料的贡献率达86.9%,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占比分别为37.8%、26.7%和35.6%。亚太地区、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贡献率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0.4%、23.1%和21.2%。预计到2100年,在高、中、低三种排放情景下,全球人为热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2.5 E21、1.5E21、1.2E21 J/yr,陆地平均排放强度将分别达到0.51、0.30、0.24 W/m2。尽管人为热的全球平均强度相对于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以及近地表排放特征,其对气候与环境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全面刻画了多种尺度的不同类型源的人为热的排放量、时空分布及演变趋势,并基于GIS平台构建了网格化、动态的人为热排放清单,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和研究其气候与环境影响奠定了重要基础。
URL: http://npd.nsfc.gov.cn/projectDetail.action?pid=41175129
资源类型: 项目
标识符: http://119.78.100.158/handle/2HF3EXSE/1184
Appears in Collections:全球变化知识资源中心

Files in This Item:

There are no files associated with this item.


Recommended Citation:
王勤耕.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人为热排放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2011-01-01.
Service
Recommend this item
Sava as my favorate item
Show this item's statistics
Export Endnote File
Google Scholar
Similar articles in Google Scholar
[王勤耕]'s Articles
百度学术
Similar articles in Baidu Scholar
[王勤耕]'s Articles
CSDL cross search
Similar articles in CSDL Cross Search
[王勤耕]‘s Articles
Related Copyright Policies
Null
收藏/分享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Items in 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unless otherwise indicated.